各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公布的项目数据汇总显示,2025年初以来,河北、江苏、山东、天津、河南、山西、福建、湖北、四川、甘肃、陕西等11省份已公布130项涉及钢铁行业的重点建设项目名单,其中部分项目已开工。这些项目呈现出诸多显著特点,包括区域布局差异化凸显、新材料崭露头角、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速、绿色低碳环保引领升级、产业链供应链联动延伸、强化资源综合利用等。它们不仅是当下钢铁行业实现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,还是整治行业"内卷"、在细分领域探寻新赛道的突破口与试金石。
01
新建项目各有侧重
河北位居数量榜首
从项目数量来看,河北位居榜首,共涉及34个项目;福建紧跟其后,有25个项目;山西位列第三,共有19个项目;其他省份项目数量分别为天津和河南各10个,江苏8个,湖北6个,山东、四川和甘肃各5个,陕西3个。
在项目类型方面,产品升级改造与新材料项目最多,高达62个,接近总项目数量的一半;涉及已完成产能置换公告的续建或新建项目有16个,排在项目类别数量的第二位;设备更新改造和数智化项目建设共15个;绿色低碳环保项目数量为12个。此外,还涵盖铁资源项目、煤焦资源项目、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等。
可见,不同地区依据钢铁行业发展特点,在新建项目上各有侧重,区域布局差异化趋势显著。河北几乎涵盖所有项目类型,在省内在产钢铁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和环保绩效创A后,正聚焦数智化转型、能效提升、低碳化与集群化发展以及产品提档升级等方面,未来有望打造钢铁产业升级示范区。福建凭借沿海优势,重点拓展不锈钢产业链,新材料初露锋芒,同时契合共建"一带一路"带来的出口需求。山西和甘肃依托铁矿和焦炭资源优势,四川和河北依托钒钛资源优势,从供应链切入,与钢铁产业联动发展,实现资源高效综合利用。河南致力于高端板材产线建设,瞄准重型装备市场,布局新能源赛道。湖北立足传统硅钢产品优势,重点发展高端特钢产品和汽车板材。山东聚焦细分领域产品赛道,填补地区产品空白,符合新旧动能转换发展要求。江苏聚焦短流程电炉钢发展,着力匹配长三角地区下游用钢客户需求,进一步强化钢铁产品的多样性、全面性与高端性。多个固废循环利用项目的建设,为行业资源循环利用难题、提高企业综合收入提供了解决方案。此外,河北、天津、福建、陕西、甘肃等地还在铁合金、储能电池、有色新材料领域开展项目建设,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,体现出企业多元化发展、寻找新增长点的发展思路。
02
"绿智"转型投入大增
同质化竞争问题仍存
仔细梳理项目建设内容,可以发现,这些项目大多契合钢铁行业当前发展趋势,不过也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问题。
从有利的方向看,第一,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投入大幅增加。钢铁行业正全面推进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发展,相关项目的建设恰逢其时。不过,由于需投入大量资金,新增设备的运行成本也较高,企业需高度关注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情况。此外,钢铁行业复合型人才存在巨大缺口。
第二,国内的铁资源补充效应略显不足。根据海关总署数据,2024年我国累计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12.37亿吨,同比增长4.9%,创历史新高。而同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我国生铁产量为8.52亿吨,同比下降2.3%。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仍高于80%,因此,加强国内铁矿资源保障是改变这一局面的重要举措之一。为此,在"铁资源开发计划"落地方面,应继续给予较大政策支持。
另外,有两个趋势值得注意。
一是部分产能置换项目仍在建设。当前,仍有部分已公布的产能置换项目处于建设或筹备建设阶段,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释放的产能,势必会对钢铁行业减量化发展格局造成冲击。经统计,有7个是短流程项目(其中河北有4个,江苏、河南和湖北各1个),涉及新建11座电炉装备,炉容最大的为首钢迁钢的160吨电炉,电炉数量最多的为黄石新港项目(共涉及3座100吨电炉)。此外,仅有邢钢项目涉及非高炉装备。
二是同质化竞争的态势仍在持续。在同一地区,企业间的产品同质化竞争已成为常态,局部地区产品过剩引发的相邻区域产品竞争也屡见不鲜。多家企业在产品转型方面呈现趋同态势,如从建筑用钢向板卷转变,从普通钢铁产品向钢铁新材料转变,涉及产品包括钒钛新材料、镀锌镁铝材料、电磁材料、帘线钢、高端电工钢、高强钢、海洋工程用厚板钢、航海装备不锈钢、不锈钢精密材料等。
03
建议结合区域定位进行未来规划
建立全国统一的钢铁建设项目清单
当前,钢铁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,产能过剩与绿色转型压力并存,市场竞争愈发激烈。笔者认为,新建项目应重点围绕产品结构调整、产业链延伸、绿色发展、智能制造等新质生产力有关领域,要高度关注行业未来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兼并重组、短流程工艺占比提升、产能有序退出等趋势。同时,项目建设资金的来源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,若自有资金占比过高,会影响到已有项目的现金流,为此,企业应在充分考虑风险的前提下,从银行获取部分融资。在此形势下,钢铁产业若想打破现有发展瓶颈,须通过科学规划区域定位、整合资源、创新驱动,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,实现高质量发展,提升产业竞争力。
具体来看,第一,建议进行未来规划时考虑不同区域的钢铁发展定位。一方面,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,如在"十五五"钢铁发展规划中,自上而下结合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特点,制定钢铁行业重点发展和转型的指导意见。另一方面,各地区自下而上充分剖析自身钢铁产业优势,持续整合内部产能,实现集群化发展。
第二,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钢铁建设项目清单。围绕各地区的优势资源、产业资源,实现区域内部资源高效整合,完善区域协同发展体系。建立全国统一的钢铁建设项目清单,从源头减少低端同质化产品的重复建设,打造多个钢铁产业示范园区,走绿色化、特色化、精品化发展道路,促进资源高效整合并向优势地区流动,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工业产值。
第三,加大在创新、人才培养和政策资金上的投入。一是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,并在成果转化方面给予重点扶持。二是重点培养行业急需的数字化、智能化、国际化复合人才。三是在产能退出、科技研发、铁资源储备、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设立专项基金,提供配套支撑与保障。(李新宇)